皮下注射达鲁单抗与静脉注射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比较

根据第三期COLUMBA试验的结果,皮下注射达鲁单抗在治疗复发性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和药代动力学方面不低于FDA批准的静脉注射达鲁单抗.

研究还显示SC与IV达拉图单抗的安全性有所改善.

Saad Z.Usmani,MD,FACP

Saad Z.Usmani,MD,FACP

皮下注射(SC)达拉图单抗(Darzalex)治疗复发性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和药代动力学均不低于FDA批准的静脉注射(IV)达拉图单抗,根据三期COLUMBA试验结果(NT03277105)。研究还显示SC与静脉注射达拉图单抗相比,安全性得到了改善。

SC达拉图单抗的主要优点是方便患者和输液中心(节省输液椅时间,5分钟内输液时间短,输液反应发生率低,疗效相当。这对患者和医生来说是双赢的,“主要研究作者Saad Z.Usmani,医学博士,FACP,血浆细胞疾病负责人,Levine癌症研究所/心房健康中心血液恶性肿瘤临床研究主任,toldTargeted肿瘤学。

持续、多中心、开放标签、非劣效性,随机研究包括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这些患者接受了至少3个既往的治疗方案,或者对蛋白酶体抑制剂和免疫调节剂都有双重难治性。这些患者的ECOG表现状态要求为2或以下。

计算机生成的随机化计划将总共522名患者随机分配,并与随机排列的区块平衡,以接受SC达鲁单抗(n=263)或IV达鲁单抗(n=259),并纳入疗效分析。根据体重给药这些患者。

反应在SC组41%的患者中观察到(n=108;,95%可信区间35.1%-47.3%),在IV组37%的患者中观察到(n=96;,95%可信区间31.2%-43.3%),符合研究的非劣效性标准(相对风险,1.11;95%可信区间,0.89-1.37)。体重亚组的反应与研究中患者的总体人数一致,66名体重最高的患者中有44%的患者有总体反应(n=44)。

共295名患者被纳入药物动力学分析,其中,149人收到SC daratumumab,146人收到IV Daratumab。SC组的平均最大穿透率为593μg/mL(标准偏差[SD],306),IV组为522μg/mL(SD,226)。结果表明,SC组的几何平均值为10793%(90%CI 95.74—121.67),90%可信区间下限大于80%,符合本研究的非劣效性标准。在体重亚组中,研究者观察到最大Crough的显著重叠,但最轻体重组的平均最大Crough高出约60%,而最高体重组的平均最大Crough低出12%。与静脉注射组相比,SC组的总体研究人群的Croughvalues始终较高或具有可比性。

在研究参与者中观察到的最佳总体反应是完全反应(CR)或更好,SC组2%的患者和静脉注射组3%的患者出现了完全反应(CR)。SC组17%和IV组14%有很好的部分反应。SC组39%的患者病情稳定,而IV组36%的患者病情稳定,SC组和IV组中同样数量的患者出现

病情进展(各51%)。接受SC达鲁单抗治疗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5.6个月(95%CI,4.7-7.6),接受静脉注射达鲁单抗治疗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6.1个月(95%CI,4.7-8.3)(HR,0.99;95%CI,0.78-1.26,P=0.93),SC和IV制剂在患者中都是可以耐受的,但是SC-daratumumab导致的输液相关反应(260名患者中的13%)少于IV-daratumab(258名患者中的34%)。这个比较的优势比为0.28(95%CI,0.18-0.44;P<0.0001),

输注相关反应最常发生在第一次注射达鲁单抗后,严重程度主要为1级和2级。SC组有2%的患者出现3级输液相关反应(n=4),静脉注射组有5%的患者出现3级输液相关反应(n=14)。研究中没有观察到4级或更高级别的病例。在SC臂和IV臂出现的输注相关反应中,大多数分别是寒战(5%对12%)、发热(5%对3%)或呼吸困难(1%对7%)。对于IV臂,

,输注相关反应导致31%的患者治疗中断,剂量减少10%,2名患者停止治疗。在SC组,没有因输液相关反应而中断、剂量减少或中断。SC组确实出现了注射部位反应,但这些反应很轻微,也没有导致停药。

Usmani等人得出结论,这些数据可能有助于FDA进一步批准达拉图单抗。去年,向FDA提交了一份生物制品许可证申请,以获得皮下制剂的潜在批准。

参考:

Mateos MV,Nahi H,Legeic W.等人。复发性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COLUMBA)患者皮下注射达拉图单抗与静脉注射达拉图单抗的比较:一项多中心、开放性、非劣效性、随机、第3阶段试验[发表于2020年3月23日在线],《柳叶刀血液学》。doi:10.1016/S2352-3026(20)30070-3.“